1929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日本前衛藝術家,作品包括雕塑、繪畫、小說等。有「前衛的女王」之稱。作品中經常必會有圓點元素,因此也被稱為「圓點女王」。現存經典藝術家,現區於日本東京。
草間彌生約10歲時,由於罹患神經性視聽障礙,導致時常看見幻覺,因而常有自殺企圖。她留有當時為母親畫的鉛筆畫,畫中就已充滿了小圓點。
她傾力於將自己的想像、自己的世界完整地呈現出來,在個人展覽中她都會穿著如黃底黑點南瓜的裙子以求和展覽世界一致,平常出席訪談也都會戴上假髮及穿著紅底白圓點裙子。
生平
1929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青年時就讀日本長野縣松本女子學校。
1948年離開故鄉前往京都,於京都市立工藝美術學校(現在的京都市立銅駝工藝美術高等學校)主修日本畫。
1951年青年時的繪畫作品《彷徨的夢》(Zanmu)獲得日本第二屆創作獎入選。
1955年與美國女畫家喬治亞·歐姬芙通信,也寄自己的水彩畫給她,並開始準備到美國。1957年移居美國,大部份時間都在紐約市創作,並開始有「前衛的女王」之稱。
1960年代參加了許多反戰運動。
1962年於紐約市的綠藝廊參加了七人聯展,展出作品多為軟雕塑,參展藝術家包括了安迪‧沃荷(Andy Warhol)、克勒斯‧歐登柏格(Claes Oldenburg),成功引起當地主流媒體的高度注意。
1965年於紐約展出「無限鏡屋」(Infinity
Mirror Room),為最知名的裝置藝術作品展出。
1973年回到日本。並於1977年自願住進精神病院,並繼續從事藝術創作
1990年加入了商業藝術的領域,與時裝設計界合作,開始販賣許多藝術商品。
1993年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成為第一位在威尼斯雙年展中代表日本的女性。
至今雖年歲已高,草間彌生仍然每天持續有毅力的練習其開放多變的畫風,創作不輟。
作品介紹
《無限鏡屋》(Infinity Mirror Room)
1965年在紐約展出,個人特色(白底紅點、大面鏡、藝術家站在中央)引起注意。
《無限的愛》(Love Forever)
1966
年展出,最具代表的成名作,該年便受邀參加第 33 屆威尼斯雙年展。
從小型正方的窗口看進去,房間中間是變幻著顏色的燈,六角形的房間六個面全部是鏡面,燈的圖案被無限地反射,小屋成為一個巨大的無邊無際的世界,觀者的臉和窗口漂浮在空中,映照在無限變幻的燈光下。
《我的未來坐在岩石上》
草間彌生接受台灣屏東縣「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的委託,製作的公共藝術作品。
現佇立於園區的龍騰樓入口,成為南台灣公共藝術的焦點。
《南瓜》1990年
壓克力 畫布 162 x 130.3 cm
香港拍賣了約2千8百多萬新台幣
《紅南瓜》
1989年
壓克力 畫布
38 x
45.5 cm
她的畫作中都會帶有無限的網和圓點,也常用南瓜為主題。
《花》1983年
壓克力 畫布
45.5
x 38 cm
《水果 EPSOB》2011年
壓克力 油彩 畫布
112
x 145.5 cm
生命的足跡
2013年於臺灣「桃園縣地景廣場藝術節」展出
LOUIS VUITTON 草間彌生系列
在1990年代之後,草間加入了商業藝術的領域,與時裝設計界合作,推出了帶有濃厚圓點草間風格的服飾,並開始販賣許多藝術商品。
創作動機
草間彌生從小就受到精神官能症所擾,必須透過畫出這些東西,以轉移幻覺造成的傷害,將創作視為對其疾病的醫療,她常對媒體表示「如果不是為了藝術,我應該很早就自殺了。」
這疾病使草間彌生看到的世界仿佛隔著一層斑點狀的網,其認為這些點組成了一面無限大的網,代表著生命,進而發展出為現今大家所熟知作品中大量出現的圓點。
在2002年,出版自傳《無限的網》
作品特色
草間在相當早的創作時期就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她善用高彩度對比的圓點花紋加上鏡子,大量包覆各種物體的表面,如牆壁、地板、畫布等。此外還有獨特的「繁殖」特色,她有許多作品都以蕈類聚生的造型出現。
她的創作風格歸類為相當多的藝術派別,『包含了女權主義、極簡主義、超現實主義、原生藝術、普普藝術和抽象表現主義等。』但在草間對自己的描述中,她僅是一位「精神病藝術家」。
表現形式也以非常多樣的方式呈現,如繪畫、軟雕塑、行動藝術、裝置藝術、視覺藝術等。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見,其企圖注入一種自傳式、
心理學、性傾向的內容。
參考資料
草間彌生官方網站:http://www.yayoi-kusama.jp/
Google圖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