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24 石田徹也 陳昭名

      



       石田徹也­1973616日-2005523日)是一名日本靜岡縣燒津市出身的畫家。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作品內容大多以與蒸汽機車、塑膠袋、便器等日常生活用品一體化的青年為主,藉由超現實的表現手法,描繪並諷刺現代社會中潛藏於日常生活的不安。此外,畫作中的青年面容幾乎相同,許多人認為是作者的自畫像,但作者本人予以否認。石田徹也在2005523日死於火車平交道事故。
       但是,在石田徹也過世後,作品的人氣有增無減。200611月佳士得在香港舉行的「亞洲現代美術」拍賣會中,編號 Lot. 496 作品《無題》(2001年)以遠高於預期價格的78萬港幣賣出。而先前佳士得的預估價格僅有6萬至8萬港幣。
       2009年,石田徹也的遺族獲日本內閣府頒發「紺綬褒章」。
        



       社會的態度和他的左翼政治思想,對石田徹也有多大影響,已無從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懷早在小學時代已經萌芽。五年級時,石田徹也在靜岡縣的「人權漫畫」高中小學比賽中獲最優秀獎,還接受了當地報章訪問。得獎作品主題是「停止欺負弱者」。「做個對社会有用的人」,是他小時候常掛在口邊的話。
       一直以來,石田徹也都是地區內的藝術神童。初中畢業時,負責老師這樣對他說:「你的將來會因繪畫獲獎而成名」。他也確實是朝向這個目標進發,想要入讀高校美術系,後來上普通高校,不過是為滿足父母的期望。三年事與願遺的高中生活,後來在1999年化身成描繪人物與學校合為一體經典名作「囚人」。教育制度與社會加諸學生的壓力,亦成為石田徹也作品反覆強調的母題之一。








       但更常見的母題來自他畢業後的求職生活。當時日本經濟不景氣(或者說,日本這數十年來經濟就從來沒景氣過),公司無不削減人手。運氣不好的畢業生日復日接收「不採用」通知,那不僅是生活的焦慮、期望的落空,更是人格的不斷否定。1995年,石田徹也在作品「ビアガーデン発」(自啤酒花園開出)中繪畫工薪族時,還是三人組成一架正在天空飛行的飛機;及至一年後當他畢業,作品已經變成「飛べなくなった人」(飛不了的人):人物從三個變成一個,飛機也給死死的釘在地上,變成了遊樂場的機動遊戲。求職對他的折磨,由此可見一斑。後來他一邊打零工維生一邊創作,生活貧苦,經濟常常只有僅夠錢買杯麵糊口的程度。有人說這是為藝術犧牲,也有人說這是無奈之舉。我想這兩者都有吧。

       因為家庭反對沒能讀想讀的學科;因為社會環境沒能求得理想工作;又或者像展覽中的作品《超市》(1996) 那樣,人手每天就像輸送帶,一件一件食物送出去,付錢,收回來;又或像《健身器材》(1997),生活就像在高速跑步機上奔走,稍一放慢便被勾住,倒下,被淘汰;又或是《面試》(1998),三個顯微鏡把你逼視得即低下頭來,取不取錄已經無所謂了,只想逃離這個房間。這些都是石田徹也的故事,但也是極平凡的故事,每天、每個人都會遇上。所以,石田徹也的故事也是每個人的故事。

       他的藝術與創作路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永遠沒有人知道他會否成功,無論是作為一個救世主或是一個藝術家。
       遺下的筆記還有這一句話:「一筆一筆地描畫,世界便得到救贖。」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